針對有關媒體報道的《哈爾濱國土局被指在濕地上修建豪華會所》一事,記者採訪了哈爾濱市國土資源局和哈爾濱工大集團等有關方面負責人。據介紹,該建築原設計為建立哈爾濱市地質環境監測站,隸屬於哈爾濱市國土資源局。後經招商引資,哈爾濱工大集團全部接手了該建設項目,擬將該項目改建為與現位於城區內國際會展中心相配套的服務設施。據《哈爾濱日報》    
  被曝光的建築究竟是穿了“馬甲”的樓堂館所,還是用於辦公的地質環境監測站?據《法制日報》報道,那一片建築在濕地深處,隔著一片茂密的蘆葦盪,主樓是一個三層小樓,周圍還有一些獨棟別墅。主樓內金碧輝煌,裝修風格都是歐美範兒。試問:環境監測站用得著這麼“高大上”嗎?在濕地深處修建如此氣派的建築,這究竟是監測環境還是破壞環境?
  除了自然環境,這類建築破壞的還有社會環境。為什麼這麼說呢?記者在這片建築所在的民主鎮勝利村採訪時,不少漁民百姓都說那裡是哈爾濱市國土局花巨資修建的,不夠級別的領導不能進去。在民間造成如此的輿論,簡直是對當地地名的一種反諷。不論漁民口中所說的“豪華游艇”是否存在,不論“凡人禁地”的說法是否屬實,造成瞭如此惡劣的影響卻並未積極消除,這本身就是對政府部門公信力的一種巨大傷害。
  至於有關方面負責人的回應,也令人疑竇叢生。比如說,如果相關建築真的是“地質環境監測站”,哈爾濱國土局又為何在中央禁止樓堂館所興建之後做出“避嫌”之舉,將其變賣?比如說,哈爾濱工大集團購買一個隨時會被無條件拆除的“臨時建築”又有何用?這個建築蓋的時候花了多少錢?是否經過預算審批?出售後收回了多少錢?賣房的錢去向如何?
  其實,無數的問題不僅僅圍繞著這個涉嫌違建的“豪華型監測站”,更圍繞著全國各地諸多穿著“馬甲”的樓堂館所。此前,新華社就曾曝光,說一些地方和部門以“商務中心”、“綜合業務大樓”、“市民服務中心”等各種名義“暗度陳倉”,花樣翻新地修建樓堂館所。江蘇一位幹部也告訴記者:一些電力公司以調度中心等名義建辦公樓,公檢法單位以技偵中心等名義蓋樓,國土、質檢等部門則以檢測中心等名義蓋樓。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則說,他在一些地方調查發現,某些所謂的“科研樓”、“培訓中心”、“老幹部活動中心”實際上也都是“高大上”的辦公樓。此外,因為“在外面吃飯不安全”,近來擴建、豪裝單位食堂似乎也成為一種新趨勢……
  樓堂館所的“變形記”,以及上面一開查就出售給企業的“變賣記”,可以說都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樣板。而“變形”或者“變賣”卻遮不住當地群眾的眼睛和嘴巴,這些樓堂館所建得越高大豪華,相關部門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就越發不靠譜。    
  無論是此前流行的“臨時工”,還是這一次濕地上的所謂“臨時建築”,都需要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公眾腳下的每一寸土地,都必須經過科學的規划進行建設;納稅人繳納的每一分稅款,都要通過嚴格的預算才能使用。對於虛假列支、超標建設的樓堂館所,無論它掛的牌子是調度站、監測站,抑或是培訓樓、創業樓,都要認真清理,責令改正。對於相關責任人,則要依法依紀進行處理、處分。總之,穿著馬甲的樓堂館所,呼喚著紀檢監察部門的“火眼金睛”。
(原標題:請註意穿馬甲的樓堂館所)
(編輯:SN09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v68svotc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